一则关于小姑娘在文具店盗窃,母亲却幡然悔悟的故事。
偷盗与撒谎是“恶”,在成年人眼中,这是毫无疑问的。
在现实日常,有的爸爸妈妈会严厉地教会我们的孩子不要偷东西,但孩子还是忍不住去偷,大概,他们就是在用如此的办法来表达我们的愿望。
成年人最痛苦的事情,就是他们从小就被教会过,不可以做坏事,不可以偷东西,可是,他们的孩子,如何会去偷呢?
教会孩子和制定标准非常重要。一个不可以偷东西的家庭,还能如何说?
特别是那些以“知道我们的子女”为名放纵子女的父母,确实应该好好深思一下。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,总是会在成年人的眼皮子底下,做出一些比较容易被发现的事情。
这或许是一个孩子在向成年人发出警告:“你应该多花点时间来遵守规则。”孩子在无声无息中挑战需要遵守“规矩”,以此来向成年人提出需要。
反过来,父母严厉地教育孩子绝对不能偷东西,孩子却破坏规矩,这又是什么问题儿呢?孩子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呢?
尽管父母一直严格地教育着,但两年级的小姑娘儿还是偷了东西。看着孩子拿着家并没给她买过的文具,大人追问下来,是在文具店里今天一点儿、明天一点儿偷偷地拿出来的。
母亲气疯了,告诉过你多少遍绝对不能拿其他人的东西,“我们的事情自己去处置,母亲不管”,让孩子自己拿着偷来的文具到文具店去赔礼道歉。
看着一直茫然无措地站在那里的孩子,母亲仿佛忽然意识到什么。
母亲看着孩子的样子实在太可怜,而且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成天被我们的母亲说:“你是姐姐,要做榜样”等等,想缠着母亲撒娇的时候被母亲甩在一边,相当悲伤地感觉到“母亲太冷漠了”。
再检讨自己,是否对孩子做了同样的事情?
这么想着,不由得拉起孩子的手,跟孩子哭作一团。可下面该如何解决呢?她搞不了解。
假如她对这个孩子温顺一点,妈妈就会向她道歉,那就太宠她了,但她一个人去,未免也太丢人了。可是,假如就如此放过了她,那样她这类年的教育,到底是为了什么?
这时,他自然而然的就会问自己:“你说,你的孩子,为何要偷东西?”
她要的,是妈妈的温暖。
“规则呢?”“难道规则和温顺就是不可以分开的吗?”
对于一个孩子来讲,制定标准,这是一件尤为重要的事情。但再好的事情,一旦成为了口号,就会变得死板。僵化的思维,就变成了两个选择:温顺?严格?假如你选择了前者,那样你就应该拒绝后者。这是机器干的活,而不是人干的。
人不是机械,生命是一种坚持不懈的工作,将看上去矛盾的温顺与严酷结合在一块。把这两种对立的东西统一块儿,就会显示出一个人的真实性格。
这孩子,真是太叫人感激了。妈妈需要什么,她要什么,她就抢什么。妈妈在检讨我们的同时,也渐渐改变。最后,那位妈妈携带孩子来到了一家文具商店。
但,大家要看的,不止是他们的所作所为,更关键的是,在这期间里,妈妈的内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。
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