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罄竹难书”这个成语源于于《旧唐书·李密传》,原句为“罄南山之竹;书罪无穷;决东海之波;流恶难尽”,故事发生在隋朝末年,严厉批评了当时的隋炀帝。你了解这个成语的词性吗?
罄竹难书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
罄竹难书是贬义词。
罄竹难书的同义词/反义词如下:
同义词:十恶不赦、罪大恶极、擢发可数、擢发难数、罪行累累、擢发莫数、作恶多端。
反义词:寥寥可数、宅心仁厚、不胜枚举、丰功伟绩。
罄竹难书的故事:
隋朝末年,隋炀帝—杨广政治上残暴统治,生活上骄奢淫逸,连年大兴土木,很多征用劳动力打仗,致使民不聊生,天下大乱,劳苦大众忍无可忍,于是各地渐渐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。
在海量的农民起义军中,有一支对后世比较有影响力的起义军,就是翟让领导的义军。它以瓦岗寨(今河南滑县南)为依据地,称为瓦岗起义军,简称瓦岗军。
此时,越国公杨玄感就乘农民起义纷起的时候,起兵反隋,但不久就败死。他的手下李密,在失败后被捕,但在押送途中逃脱。于是他投奔瓦岗军并获得了翟让的信赖,次年,李密获得瓦岗军领导权,称魏公。
李密获得大权后,为了让隋朝文武官员投奔于他,从隋朝内部瓦解,拥有更大的力量,便在进攻隋都洛阳的时候,发布了一篇著名的讨伐隋炀帝的檄文,号召各方人士反隋统治。其中的名句有“罄南山之竹,书罪无穷;决东海之波,流恶难尽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,用尽南山的竹子做竹简,也书写不完隋炀帝的罪状;用东海的滔滔大水,也洗不清隋炀帝的罪恶。
这篇檄文一出,立刻在全国引起了哄动,大家争相传阅,李密的影响力和声势与日俱增,各地反隋的领袖纷纷上表,劝请李密荣登天子位。
将来大家形容罪状之多,写都写不完,称之为“罄竹难书”,这就是此句成语的起源。
罄竹难书的造句:
1、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实在是罄竹难书。
2、他所犯的罪行罄竹难书,是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。
3、这个塑料小人的罪行真是罄竹难书。
4、在一次投标中,各类人物粉墨亮相,其中有的人的罪恶罄竹难书,但他们依然冒险一试,真的是饮鸩止渴。
5、这个犯人的罪恶罄竹难书,群众对此义愤填膺。
6、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给大家带来的罪恶,真是罄竹难书。
7、他们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,判十次死刑都不嫌多。
8、帝国主义者穷凶极恶,杀害中国人民的罪行罄竹难书。
9、日本人给大家带来的罪恶,真所谓是罄竹难书。
罄竹难书的成语接龙:
罄竹难书→书空咄咄→咄咄逼人→人寿几何→何足在意→意夺神骇→骇龙走蛇→蛇影杯弓→弓影浮杯→杯弓市虎→虎步龙行→行不副言→言而无信→信使往来→来日方长→长谈阔论→论高寡合→合二为一→一目即了→了了可见→见所未见→见诮大方→方兴未艾→艾发衰容→容头过身→死亡命殒→殒身碎首→首尾相救→救乱除暴→暴风骤雨→雨断云销→诱惑销魂勾魄→魄荡魂飞→飞蛾投火→火烧火燎→燎如观火→迫在眉睫→毛遂堕井→井井有法→法无二门→门单户薄→薄祚寒门→门到户说→说黄道黑→黑色朽木→木已成舟→舟水之喻→喻之以理→理争尺寸→寸阴尺璧→璧坐玑驰。
历史上的“罄竹难书”:
一直以来,“罄竹难书”这个短语,都被赋予一种极端的形容色彩。而在历史上,也有很多事件符合“罄竹难书”的形容,譬如古时候的“长城”,这座伟大的工程需要很多人力物力投入,完成它的过程是这样的漫长与艰辛,因此造就了海量感人至深的故事,为它的辉煌之处增添了不少色彩。再譬如《五经》等经典文献的内容,其中蕴含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启示,是大家理解先贤文化的要紧窗口。